“我在吃某个中药方治疗某个病或者调理身体时,起湿疹了,这是怎么回事?我还能继续吃中药吗?”不少吃中药的朋友有过类似的情况。湿疹出现让人担心药不对症;同时又听说起湿疹是排湿的表现,让湿气发出来就好了。这么说到底有没有道理?今天一起来看一看。
中医的“湿”是什么?
中医常说的湿分为内湿和外湿。
外感湿气为六淫之一,是人体感受外界气候、居处环境等带来的湿。
内湿则为脏腑功能异常(如脾虚、肾阳不足、肺气不足等)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异常产生。
总而言之,湿是在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下人体某些脏腑、经络、肌肤出现异常、多余的水液。
这些异常、多余的水液可以散溢肌肤出现皮肤水肿、水疱,日久形成皮肤结节;可以流于胃肠导致腹泻、肠鸣、呕吐;可以留于经络引起肢体胀痛发沉;还可以储于心肺导致咳嗽咯痰气促等不适。
但总的来说,与风、寒、暑、燥、火等其他邪气相比,湿性重浊、粘滞、趋下,因此临床湿邪为患时,常见肢体沉重,嘴粘,大便稀或质粘,皮肤水肿、起水疱,舌苔腻、脉弦或滑等症,病程缠绵难愈。
经常有人问:为什么我看好几次医生都说我有湿,但是每次我的症状其实并不完全一样呢?
这是由于湿可兼夹热邪、水饮、脾虚、肾阳不足、血虚等病理状态影响人体,故临床表现繁杂多样。
湿热蕴结时中医描述这种状态“如油入面”,形容湿热胶结,难以分离去除,临床既有热的征象也有湿的表现,比如口干饮水不多,饮水不解渴,大便粘而难解,出汗多且汗液粘而有味,舌苔多黄腻。
脾虚湿蕴则虽有湿困,夹有脾虚不足的征象:易于疲劳,肢体沉重,胃口不佳,吃东西消化慢,口粘,大便粘,排便费力等。
肾阳不足兼有水湿则见腰膝酸冷,夜尿频多,小便清长,口干不欲饮水等。
血虚夹湿则可见到妇女月经量少,眼干视物不清,皮肤干燥,同时口粘,大便粘滞不爽等。
此外,中医皮肤病学创始人赵炳南教授还提出“顽湿”学说,认为一些以干燥、苔藓化、肥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,病因并非仅仅为血虚肌肤失养,而是由于湿邪久羁经络,阻碍局部皮肤气血津液运行,导致局部皮肤失于濡养,出现皮肤干燥脱屑,同时由于湿邪阻滞经络,日久化毒产生丘疹、结节、肥厚斑片等等皮疹。
中医如何祛湿?
中医对祛湿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。早在汉代,医圣张仲景就在《金匮要略》中记载到:“治湿者,发汗利小便乃去”。也就是说,咱们的古人已经认识到,排出体内多余湿邪,可以通过发汗和利尿的方法,让湿随着汗液和小便代谢出体外。
所以,在祛湿的过程中,如果出现一些小便增多、出汗增多甚至大便变稀一些的情况,但没有其他不舒服症状,反而觉得身体轻松了、嘴也不粘了,这些症状都跟祛湿有关,不必担心。从理论上说,用利小便的方法排湿,是不会出现皮肤湿疹的。
对于祛湿的另一种方法——汗法,中医遵循“风能胜湿”、发汗祛湿的说法,有时也会用一些祛风药、有发汗作用的药去治疗湿邪,比如防风,荆芥,麻黄、蝉蜕、僵蚕等等。
而祛风发汗之品,常有透疹功效,用量过大、配伍不当或不对症的情况下,确有可能导致出现皮疹或皮疹加重,这种情况下,需要及时跟医生沟通,调整治疗用药。
那吃中药期间起湿疹是排湿的表现吗?
临床上看,当选用“汗法”祛湿时,如果发散力量过大,可能会导致湿疹出出现。除了过用发散药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?
当然有。如果体内湿邪本就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壮大的阶段,咱们的治疗用药剂量或治疗方案不足以完全控制病情的话,也会导致湿疹出现。
比如湿邪严重程度有十分,但祛湿药物的力量仅有八分,病重药轻,也可能导致无法控制住病情,湿邪流连皮肤出现湿疹。那是不是所有湿邪都用十分的药去攻伐就可以了呢?其实不然,《黄帝内经》认为“有病病受之,无病人受之”。
如果病药并重,药物进入身体主要是体内的病气先被药物去除,正气没有损耗;如果病轻药重,则可能出现正气受损的症状,比如腹泻、恶心呕吐、疲乏无力等等。
此外,在过敏体质人群中,接触刺激性物质或者过敏原,也会导致湿疹出现。世上的物质千千万万,哪怕很常见的一些物质都有过敏的可能,即使是大家认为比较温和不易过敏的中药、植物药,也可能会在某些病人身上引发过敏,临床经常可以看到对蝉蜕、僵蚕、全蝎、牡蛎、珍珠母等动物来源中药过敏的情况,也遇到过对茵陈、生艾叶、青蒿、茯苓等植物药过敏的患者。
而且中药多为复方制剂,一付药可能会由十几味甚至二十味药组成,想要精准筛选出过敏药物相对困难。当服药后出现湿疹,需要筛查出哪味中药过敏时,需要把近期所服中药处方的药味进行详细比对,并结合具体过敏病史才可甄别。
综合看来,服药治疗“祛湿”期间,出现湿疹是有多种原因的,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从过敏原接触情况、用药方案与病邪的力量对比、发散药的力度等方面来寻找湿疹发生的原因,以针对性地调整治疗用药,以尽快控制并缓解病情。